血液是生命之源,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而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救治手段,对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机体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血液是怎样生成的?有什么功能?都说血液是鲜红的,但是大家捐献出的血液为什么是暗红色甚至是淡黄色的呢?今天,让我们跟随输血科一起走进血液的世界,探索一下有趣的血液知识!
Q1:人体有多少血液?
答:在正常情况下,一个人体内的总血量大约为体重的7%~8%。例如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,全身总血量约3500~4000毫升,而平时约有80%的血液参加血液循环,其余20%贮存在人体的肝、脾和肺等处。当人体急需血液时,如从事剧烈活动或少量失血时,脾脏等会连续不断地释放出“库血”到血液循环中去,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。如果失血量较少,不超过总血量的10%,则通过身体的自我调节,可以很快恢复。
Q2:血液是怎么样形成的?
答:血液的生成很有趣,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跑,参与者有胚胎的卵黄囊、肝、脾、肾、淋巴结、骨髓等。造血始于人胚的第3 周,此阶段还没有什么器官形成,一个叫卵黄囊的胚胎组织率先担起造血的责任。人胚第6 周,人体器官形成,肝脏接着造血。人胚第3个月,脾是主要的造血器官。人胚第4个月后,骨髓开始造血,这是人体最重要的造血组织。出生后,肝、脾造血停止,骨髓担负起造血的全部责任。血细胞包括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等,它们各司其职,但都来自同一种细胞——多能干细胞。由这种细胞增殖、分化和成熟,才变为在血管里流动的各种终末血细胞。
Q3: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?
答:不知道大家在献血时有没有发现,献出的血液颜色是有差别的。血液的红色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,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(动脉血),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(静脉血)。通常咱们献血时采集的是静脉血,所以外观看上去呈暗红色。若血含较多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,则呈紫黑色。血浆(或血清)因含少量胆红素,看上去呈透明淡黄色;若含乳糜微粒,则呈乳白浑浊;若发生溶血,则呈现出红色血浆。可以说,血液颜色是健康的晴雨表,如果血液颜色出现异常,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。

Q4:无偿献血的意义是什么?
答:在科学技术还不能制造出血液的今天,临床用血只能来自健康人体。无偿献血是以利他主义为基础,由健康人献出少量血液,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治疗步骤,如外伤性失血、产后大出血、严重烧伤、各种血液病和施行大型手术等都离不开输血治疗。但是临床输血量与日俱增,血液缺口很大,如出现血液危机,很多病人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。
